首页
茶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花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香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茶书房
弘益手造
弘益茶道美学
找到我们
校长的话
学堂名师
学校简介
弘益微店
近期课程
《普洱茶名师大课》你绝不能错过的音频课!
《绿茶名师课》2022年茶人必学的课程!
《乌龙茶名师音频课》关于乌龙茶的干货都在这里!
弘益大学堂易武茶山游学课
中华传统茶道· 宋式点茶道开班研修
中华传统插花 | 春来无事只为花忙
普洱茶冲泡技艺专修课
茶道美学师精修课:助你走好茶路每一步!
弘益传香 | 中华和香师(初阶)课程
中华花艺 | 资深教授带你学习
学堂名师
李乐骏:弘益大学堂专家导师
蔡新: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虞富莲: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王玉凤:弘益大学堂花学院课程导师
尚高德:弘益大学堂导师
刘悦笛: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杨崇仁: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何青元: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李家华: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查安琪:弘益大学堂导师
课程回顾
花课寄语 | 在插花中获得心流体验
丹阳之约 | 千山万水为花而来
如花在野 | 在野外学会移花入室
一种高级的东方生活美学吸引法国人大学老师中学生等慕名而来
同修记 | 蔡颖:学香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一个全国茶艺大奖的诞生」 第六届中华茶奥会银奖选手纪实
茶是常識是不被「形」所束缚日日践行茶的那份真心
「远方的茶席」在路上的茶人茶心即侠心
制心于花 | 中华传统花艺课程首次绽放西双版纳
茶师养成 | 一平方米的人生道场
校长的话
弘益办学的三大目标 | 校长周记2017年习主席给杭州茶博会发来一封贺电.....
李乐骏 | 弘益大学堂校长
>>查看更多<<
茶书房
查看更多
《清香流动》解致璋著
主编推荐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经典代表作 常销十余年全新升级,精装典藏,作者亲作全书修订邀你共赴一场清香流动的茶会内容介绍《清香流动》是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的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作者亲自操刀修订,重新精选配图。基于三十余年的习茶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以简约雅致的笔触、全面清晰的脉络,谈论茶席的空间布置、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品茶的方法、泡茶的要素、饮茶的流变……数百幅高清彩图聚焦不同时空里的茶席光景,捕捉茶与美的瞬间,搭配诗词禅句,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书中不只分享与茶相关的实用知识,还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更多借由茶之艺术,探讨生活之美,回归宁静本心,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学习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作者介绍解致璋享誉中华茶界的知名茶学家。三十多年来投身于中国茶文化的发掘与传播,在全球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1988年在台北开设的清香斋茶屋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约聚之地,全球媒体多次采访报道。1993年创办的清香书院,邀请专家、教授、艺术家等广开人文、艺术乃至自然生态等课程,成为极具特色的讲学空间。近年来,她专注于茶道教学,不定期举办各种雅集与茶会,足迹遍及全世界。目录无由游于艺静心泡茶 【集一】品茶的环境茶席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宜兴紫砂壶/ 壶承/ 盖置/ 茶杯/ 杯托/ 盖杯/ 茶盅/ 茶则/ 茶匙/ 小茶罐/ 茶盘/ 茶巾/ 洁方/ 水方/ 煮水壶. 茶炉/ 茶花/ 花器/ 茶点心/ 榭篮 【集二】品茶泡茶的三要素泡茶用水煮水浸泡的时间好喝的感觉自己喜爱的口味神秘的平衡点茶味的浓淡喉韵洞见的入口茶有真味 【集三】无穷出清新饮茶的流变 唐 煮茶 / 宋 点茶 / 明 泡茶工夫茶茶的起源茶叶的分类乌龙茶的制造工序买茶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茶叶的保存台湾茶叶的故事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后记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 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绝版书 |《茶海之梦——足痕心迹 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
内容简介这本浓缩着两位老人毕生心血的著作由“茶文化篇”、“茶生态篇”、“茶经济篇”三章构成,共五十篇。该书全面介绍了张顺高老先生夫妇五十年来茶山风雨、古道苍茫的茶海之路和茶人之梦,集中了两位老人数十年的经验和智慧。五十年来,两位老人走访茶山、研究树种、挖掘茶文化、开发茶市场,为云南的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至晚年,却仍不忘茶事,余热再温沃土,热血铸就华章。 作者介绍张顺高先生生于1933年10月,土家族,系湖北五峰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是少数民族出身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茶人。1952年读五峰初中时,任五峰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历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顾问、中国援马里茶场专家组栽培组长,中国援上沃尔特茶树试种专家组长(援外共十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经济植物室主任,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总园艺师。《云南茶叶》主编,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年副理事长。现为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民族茶文化》刊物主编。梁凤铭女士系广西苍梧县人,193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副研究员,从事茶树栽培、制茶、生化、土壤农化研究,历任茶科所生理生态室主任、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土壤农化负责人。现任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安化黑茶——一部在水与火之间沸腾的中国故事》
内容介绍作者洪漠如,行走了20000公里的茶道,走访河西走廊,走近和了解安化当地人们的茶生活环境,捕捉安化黑茶历史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审美习惯,重塑了安化黑茶的认知体系。目录绪论玉兰树下的会晤200年前帝国精英的那一场茶会煮沸天下的帝国茶事章 资水蛮山梅城女人后乡汉子蚩尤后人第二章 长城内外贺兰山下的小日子雁门关外的战争与和平西出阳关的茶人第三章 回访晋商老掌柜的遗言茶路姻缘里的双城记孤独的老屋第四章 无声的绽放从廊桥木梁北上西行不止“金花毡房里的那家人第五章 风土与风格为了那棵茶树薪火相传的味道唤醒高马二溪万里茶路出发的前夜尾声后记
《现代茶道思想》蔡荣章著
编者推荐:蔡荣章所著的《现代茶道思想》从茶道流派、茶道境界、品茗环境、泡茶、识茶、茶器、茶会、市场与推广、品赏与品鉴、茶与艺术、茶人与称谓、茶道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对茶道的体悟。 本书既是作者从事茶道三十五年来茶思想的展示,也是当代茶文化的一张地图。 作者介绍:蔡荣章,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系创系系主任(2008-2013)。现任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2008- )与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 )。著有《(现代茶艺》《无我茶会180条》《(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茶道入门--泡茶篇》《茶道入门--识茶篇》《中国人应知的茶道常识》等。 目录:序: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篇 茶与艺术茶道里的美学概念茶道与抽象艺术从“茶道学习”到“抽象概念”的产生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茶道空寂之美谈茶道的空寂深谈空寂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从通俗茶道到纯茶道茶汤,这件泡茶者的艺术作品茶道艺术的本体及其应用
弘益微店
查看更多
盘龙 | 2021年 滑竹梁子古树
盘龙 | 2021年 滑竹梁子 (头春)年份:2021年 • 春产地:勐宋乡 坝檬重量:100克/罐勐宋地区拥有西双版纳第一高峰——滑竹梁子。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坐落在西双版纳西部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海拔约2429米,地跨勐宋乡蚌冈、蚌龙和曼吕3个村委会,是西双版纳最高之山。 口感特点:海拔高,常年日照时间长,甜度好、鲜爽度高;叶片肥厚,内含物质丰富,其汤色黄亮透亮,茶汤入口苦涩有度,茶气足且回甘生津持久,有一股山野气韵在其中;喉韵好,悠长飘逸,唇齿留香。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 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潜龙 |(2021年 滑竹梁子古树 单株)
潜龙 | 2021年 滑竹梁子 (头春古树)年份:2021年 • 春产地:勐宋乡 坝檬重量:100克/罐 勐宋地区拥有西双版纳第一高峰——滑竹梁子。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坐落在西双版纳西部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海拔约2429米,地跨勐宋乡蚌冈、蚌龙和曼吕3个村委会,是西双版纳最高之山。 口感特点: 海拔高,常年日照时间长,甜度好、鲜爽度高;叶片肥厚,内含物质丰富,其汤色黄亮透亮,茶汤入口苦涩有度,茶气足且回甘生津持久,有一股山野气韵在其中;喉韵好,悠长飘逸,唇齿留香。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 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弘益鉴茶家 | 盘龙 (2021年滑竹梁子古树)
盘龙 | 2021年 滑竹梁子 (头春)年份:2021年 • 春产地:勐宋乡 坝檬重量:1000克/提勐宋地区拥有西双版纳第一高峰——滑竹梁子。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坐落在西双版纳西部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海拔约2429米,地跨勐宋乡蚌冈、蚌龙和曼吕3个村委会,是西双版纳最高之山。口感特点:海拔高,常年日照时间长,甜度好、鲜爽度高;叶片肥厚,内含物质丰富,其汤色黄亮透亮,茶汤入口苦涩有度,茶气足且回甘生津持久,有一股山野气韵在其中;喉韵好,悠长飘逸,唇齿留香。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 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甜恬月光| 云南白茶(2021年春 • 100克)
甜恬月光(02批次)——云南白茶品种:秧塔大白茶(大毫)产地:云南省景谷县时间:2021年 • 春 景谷秧塔古茶山茶区主要为汉族聚居区。秧塔大白茶,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雪白如银,内质毫香鲜爽,香气清雅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茶汤清,滋味醇和回甜,久泡不衰。 (包装上选用一个枣红色、一个蓝色,可任选) 购物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茶师叶慧美直接来电 13759546725微信详询 yhmchashi 叶慧美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您!
精品文章
查看更多
茶道是一首不立文字的诗
何为茶道? 我们的回答是:以茶悟道为茶道。从陆羽的「精行俭德」到「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茶道指向的是生命意义的建构,要「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1]。「道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为‘道’。」[2]但「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称界定的概念就不是恒久的概念。」[3]所以,「道」这个名称只是假名安立。 「道」是对「存在」的本真领会,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就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4]对于「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禅师是不正面回答的,因为「道」不可说,一说就错。所以,参话头,机锋,打哑谜,棒喝,顾左右而言他,甚至呵佛骂祖,无所不用其极,这是禅宗的论道之法,目的只是叫人悟道。除此之外,诗与茶也可以是论道之法。 诗 我们先说「诗」。「语言本身在根本意义上是诗。」[5]这是海德格尔的著名论断,是指人在最初面对世界中对「存在」的领会。譬如「Water」这个词,想到了「H2O」,这就是概念,如果想到的是水与我们生存的关联,那就是母亲河。「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尔后,以下情形就了然大白了:诗是给存在的第一次命名,是给万物之本质的第一次命名。……诗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原始语言。因此,应该这样颠倒一下:语言的本质必得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6]但在今天,语言早已「离家出走」,成了符号、概念和工具。在海德格尔看来,唯有本真领会「存在」的人,他们进行真正的创作,才有资格被称为「语言的看家人」[7]。如这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四句皆是描写景物,「枯藤」「古道」「夕阳」「瘦马」等等皆是「意象」[8],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以「象」写「意」,「象」「意」合一,营造出充满感性的诗意的审美境界,此之谓「文以载道」[9]。由审美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增长,而是一个世界的敞开、精神的滋养。 茶道 茶道是一首来自天地间的诗。茶叶采于山野,得天地之灵气,或抹茶、或散茶、或饼茶,或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再加工的花茶,各有不同的杀青、揉捻、干燥之法,又各有不同的泡法,呈现出一个蔚然大观的茶世界。最后经过水冲泡的茶汤,滋味亦各有所长……青山之巅的绿叶便在口中翩跹,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间备茶、煮水、润器、闻香、冲泡到最后的品尝,皆是在闲适的状态下进行。「存在」的英文是「being」,也就是「正在」或「当下在」的意思。「当下在」的「诸存在者」集合我们将之称为「生存场」(existential fields),是理性逻辑前的,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0]「理性逻辑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说明感性之于理性的「先在性」,等理性一旦介入进来,美就遛开了。所以「存在」即是「当下」。比如水正在沸腾,蒸汽推动盖子发出呲呲的声音,水冲入茶碗,茶叶在碗中翩然起舞,散发出一缕清雅的香气,等到喝入口中,立觉身心舒坦、祥和喜乐……陆羽说:「啜苦咽甘,茶也。」[11]茶的层次丰富,好茶总能苦而回甘,这就像人生的境遇。苦与甘从来不是一种对立,只有在茶汤里,我们才能最好地体验这种没有分别的统一。世上没有一道只苦不甘的茶,反之亦然。啜苦咽甘,是一不是二。茶道如诗,一般人很难领会诗的玄妙意境,有时甚至不知所云,因为诗不是算术题,不能靠理性逻辑来解;同样,茶道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正确方法,得靠自己去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茶,只能是一个匠人,成不了真正的茶道艺术家。所以千利休是不允许学生完全模仿自己的,他说:「不得仿吾」[12]。茶道是「以茶悟道」,绝不只是泡出好茶汤,最重要是带领品茶者去领会茶的诗意之美,以茶性启人性、以茶道悟天道。这关乎「心」的直觉、想象和感悟。故一流的茶人必「茶」「道」兼修,先自觉、自度,然后才能觉他、度人。只修道不修茶,不能算作茶人,只修茶不修道则不能算作一流的茶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3],如何可得? 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说法,出自灵山法会,禅宗的十六字玄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由此而来。说了「不立文字」,却又立了许多文字,大名鼎鼎的《六祖坛经》[14]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不立文字」乃是「道」即「如来」[15],根本没有来,自然也就没有去,为不可说、不可知,这和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意思。但还是要说,因文字乃渡河之筏,无筏如何渡河?但渡过河却不舍筏,又如何能上到「般若」的彼岸[16]?这是在明面上说的,文字只是助人觉悟的筏子,不要「着相」。 但从人文经典中领会到「般若」,还是仅将之当做一种知识,就看个人的悟性与根器了。显然,前者较为困难,如此,才有许多「缚舟于身」,如会画画但不懂艺术,会弹琴但不懂音乐,会教书但不懂教育,会泡茶但不懂茶道,知识渊博却没有智慧的痴人。茶道如禅宗,「茶禅一味」就是说的这个,而且中国禅宗与中国茶道的东传,促成日本茶道的发展,缺一不可。陆羽著《茶经》,若没有提出「精行俭德」,纵然再细腻、再详实,也只能算茶之名士,不能以「茶圣」名之,这就是生命维度的区别。茶道就像禅宗,是导人开悟的法门,是一首不立文字的诗。参考文献:[1]语出冈仓天心《茶之书·序一》。[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六祖坛经·行由品》: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5]语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6]语出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7]海德格尔《诗·语言·思》: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和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8]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审美体验称为「意象」。所谓「意」,是指我们的思想和意趣;所谓「象」,指我们感受的外部世界。而意向则是指心物合一、情景交融的,充满了意蕴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客观的统一。[9]语出周敦颐《通书·文辞》。[10]语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1]语出陆羽《茶经·卷下·五之煮》。[12]语出桑田忠亲《茶道的历史》第三章。[13]《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4]《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出自中国僧人,而被称之为「经」的佛学经典。[15]《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16]《心经》的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的意思是「彼岸」,「蜜」的意思是「到」,「多」的意思是「上」。言说到了彼岸却未上岸,实是未到。本期作者: ★李乐骏 | 副教授,茶文化学者,弘益大学堂校长★可可 | 弘益大学堂研究员•排版编辑✎青溪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
西南联大与昆明茶馆
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缩影。20世纪40年代初陈珍琼在关于昆明茶馆的调查报告《茶馆与昆明社会》中,摘录了昆明茶馆同业公会1929年会员登记名册,共计341家茶馆。[1]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会员茶馆和城郊茶馆。昆明茶馆之多,可见一斑。“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昆明一度流行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短缺,比如说宿舍拥挤、阴暗、无桌无椅,图书馆自修室的位置非常有限。联大学生张世英曾经回忆:联大的宿舍“二三十人住在一间人字形草房里”,四周都是土墙。[2]而且图书馆自修室的位置只有两百多个,根本使用不过来,而且晚上的灯光太弱,无法看书学习。[3]而茶馆相对宽敞,晚上还有煤气灯或者电灯照明。最主要的是,花上很少的钱买一杯茶甚至一杯白开水,就能占一个位子看一晚上书。因此,遍及在昆明每个角落里的茶馆,便成了西南联大的宿舍、自修室、课堂甚至是考场的延伸。在那种异常艰苦的历史背景下,茶馆为联大师生提供了休闲、学习、写作、讨论、议论时局的最佳场所,一些人才、专家都出自于昆明茶馆,汪曾祺也说过,“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4]由此可见茶馆对西南联大影响之深。联大师生的茶馆西南联大实行的是学分制,主修课之外的选修课有学生自主选择,因此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较多,而茶馆则是联大学生课余时间最理想的去处。招待联大学生茶客的茶馆虽然与其他茶馆类似,但自然也会充满学生特色。距离西南联大最近的凤翥、文林两条街有十余家茶馆,[5]这些茶馆最主要的特色是茶馆里高朋满座的“大多是联大同学”[2],陈珍琼所调查的位于文林街的德全茶社学生茶客占到一半以上,位于凤翥街的顺记茶社和德记茶社学生茶客分别占到55%和70%;[1]491、504、525其次是这些茶馆一般会提供一些小食品,比如“糕饼、地瓜、花生米、小点心”等,[6]为学生们“泡茶馆”充饥;第三个特色是这些茶馆一般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处境”比较理解,对这些“流亡学子”也能体谅,并不会因为学生在茶馆里“泡”的时间太长而多收费,而且对于那些连一杯茶都买不起的学生来说,“坐在桌旁不泡茶,不吃花生瓜子,看看书做做作业,倒也不要紧”。[7]当然也有一些茶馆对学生的“泡茶馆”采取“消极抵抗”态度,比如把灯光调的暗暗的、不再帮学生添开水,之所以这些茶馆会如此,是因为开茶馆需要成本,“又得灯,又得木炭,每个茶馆也不过有十几个座位。若是联大学生去了,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晚上,至多卖六七毛钱,又怎得不赔本?”[8]汪曾祺在《泡茶馆》一文中写到,昆明本地人去茶馆喝茶叫“坐茶馆”,而西南联大的学生叫“泡茶馆”,意思是联大学生坐在茶馆里的时间比本地人长得多。联大学生“泡茶馆”的时间到底长到什么程度,汪曾祺在《泡茶馆》中描写了一位同学是泡茶馆的“冠军”,早晨一起来就去茶馆里,洗漱工具也在茶馆,吃完早餐,泡一碗茶,一直到中午;中午吃完饭,又是一碗茶,一直到晚上,晚饭后,仍旧一碗茶,一直到茶馆打烊,他才会宿舍睡觉。[4]225巫宁坤把抗战时期的昆明茶馆比作西南联大人心中的一片“水草迎人的绿洲”。[5]联大学生这么长时间“穷泡”在茶馆里做什么?而这一片“绿洲”又为联大人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联大师生的学习空间茶馆为西南联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联大学生虽然长时间“泡”在茶馆里,但并不像一般的当地人那样活动,大学生当然有大学生的特色:学习占据了他们“泡茶馆”的主要时间,那个“泡茶馆”的冠军事实上是在茶馆学习的“冠军”。西南联大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上过“泡茶馆”这门社会课的,而去茶馆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带着书的,他们在茶馆里“或看书,或整理笔记,或演算习题”,[9]茶馆是他们最好的自修室。汪曾祺说他在昆明的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当然他在茶馆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读书、写作的,他自己也承认“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4]225经常与汪曾祺同去“泡茶馆”的还有巫宁坤和赵全章,他们三人时常在课余时间,“各自带上两三本书、钢笔、稿纸”,共同去茶馆,一边喝着茶,吃着“花生西施”的五香花生米,一边读书写作。[5]联大师生在茶馆里激烈讨论也是时有的事。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一文中写到,西南联大的年轻诗人,在小茶馆里,“置身于乡下来的农民和小商人的嘈杂之中”,高声辩论着“技术的细节”,直到深夜他们离开茶馆,辩论之声仍不休止;[10]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经常与同学在茶馆中辩论各种问题,他们的激烈争论往往是他们成为茶馆中最喧闹的一群人,在茶馆中“无休止的争论物理学上的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学识,而茶馆中经常接触“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情形”,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11]如果茶馆里有老师在,争论可能会更激烈,常常争的“面红耳赤”。赵瑞蕻回忆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经常看到一位数理逻辑教授经常和他的学生一起泡茶馆,“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有时候也辩论起来,各不罢休”。[6]14联大师生的文娱世界茶馆为西南联大学生提供了娱乐、社交场所。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把昆明的茶馆比作巴黎的咖啡馆。咖啡馆是巴黎市民的社交沙龙,而昆明茶馆则是西南联大学生的社交沙龙,只是学生的茶馆里“没有咖啡,没有美酒,也没有漂亮能干的女主人”,[9]362只有一杯清茶和慷慨的馆主,以及联大学子们孜孜不倦的努力。除了学习和讨论外,联大学生在茶馆里也有不同于一般市民的、具有联大特色的娱乐活动。在茶馆里,学生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交流会,比如“某校友会、某同乡会、某系级迎新会、某社团讨论会”等。[12]打桥牌是联大学生在茶馆中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汪曾祺在《泡茶馆》中写了文林街的一个茶馆,实际上是一个“桥牌俱乐部”,因为来这家茶馆的大都是为了玩桥牌的。[4]231闲聊是学生们在茶馆休闲的主题,只是闲聊的内容不同于一般市民。除了谈论学习上的事、报纸新闻、学生私事以及某某教授之外,[1]492、504学生们似乎更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尤其是在抗战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以联大的学生在茶馆中更多聊的是政治和时局,“莫谈国事”的警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起作用,相反对这一警语相当反感。由费克作曲、樊赓稣作词于1944年底创作于昆明、解放战争时唱遍全国的《茶馆小调》就是对茶馆里禁谈国事的回应。《茶馆小调》的部分歌词是这样写的:东街的茶馆真热闹……有的谈国事呵,有的就发牢骚,只有那茶馆的老板胆子小……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地谈清楚,把那些压迫我们剥削我们,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从根铲掉。[13]歌词反映了当时联大学生对政府企图干预言论自由、压制民众舆论的抗议。虽然如此,茶馆对于学生茶客一般还是比较欢迎的,一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并且有很多常客,二是因为学生都讲诚信,不拖欠茶资,条件较好的学生出手都比较大方。可以这么说,茶馆与西南联大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多茶馆依赖于西南联大师生的光顾而经营,甚至有一些茶馆是因西南联大的成立才开的。但在那个战争年代,各种物资奇缺的情况下,茶馆不仅为西南联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写作、讨论的“优越”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西南联大的舆论中心和师生发表己见的平台。汪曾祺有一段关于茶馆对西南联大学生影响的总结,笔者以为至为合理、准确,因此在这里不厌其烦的加以摘录: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4]参考文献:[1] 陈珍琼.茶馆与昆明社会[R]//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488.[2] 张世英.张世英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3:45.[3] 苏国有.杨振宁在昆明的读书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6.[4] 汪曾祺.泡茶馆[J].滇池,1984,(8)//汪曾祺.一辈古人[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32.[5] 巫宁坤.西南联大的茶馆文化——纪念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J].茶博览,2009,(3):60.[6] 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从西南联大到金色的晚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11.[7]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编.笳吹弦颂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第一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260.[8] 王稼句.昆明梦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41.[9] 许纪霖.近代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4.[10]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穆旦.穆旦诗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47:115.[11] 高策.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88.[12] 王景山.西南联大和茶馆小调[J].炎黄春秋,2003,(10):71.[13] 一二·一运动史编写组.一二·一运动史料选编(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251-253.★作者:尹建国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排版编辑✎ 思无邪•原文来源:《云南档案》2015年第11期。
茶道是生命的反思
陆羽在自己设计煮茶的风炉的三个足上,分别镌刻有三句文字,分别是「体均五行去百疾」「坎上巽下离于中」「圣唐灭胡明年铸」[1]。「圣唐灭胡」指唐朝于广德元年(763年)平定安史之乱,但「明年」是将来时的表达方式。「圣唐灭胡明年铸」的意思应是「打算」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二年进行铸造,且据考证,《茶经》完成于761年之前,此时尚在安史之乱中。图片来源:网络(上图为《茶经》图片)所以将「明年」理解为764年似有不妥,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圣唐灭胡明年铸」表达了颠沛流离中的陆羽对天下太平、河清海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我们说茶之妙用有三个层次,在《茶道与「性」「命」》一文中已经说了两个:「身体健康」与「生命健康」,那第三个层次是什么呢?这就是——「社会健康」!「圣唐灭胡明年铸」正表达着陆羽对「社会健康」的希冀。 图片来源:网络(上图为《四库全书》图片)安身立命,安居乐业? 「身体健康」「生命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中,「生命健康」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社会健康」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来看一份近期关于中国精神疾病的报告,其中提供了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40年前,也就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即100个人中有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疾病。这个数据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17.5%。第二组数据。40年前,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现在这个数据是13%,100个人里有13个人患有病理意义上的焦虑症。第三组数据。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现在是多少?竟然飙升到6%。也就是说20年里,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120倍。数据冰冷而又触目惊心!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拥有的财富也今非昔比,但幸福却并没有随之增进,焦虑和抑郁成了当代人类的两大心理困扰。在今天这个时代,功利主义的话语体系成为唯一的话语体系,所谓「现代性」(modernity)其实质主要就是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效率」的追求,而背后是资本要求「增殖」的本性。在这种「单向度」的追求中,原本作为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性的人被客体化了,理性在处理自然界的同时也必然要处理人的世界,将一切都纳入到理性的控制之中,人被「异化」[2]为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上图为《孟子》图片)这导致人人只求「安身」不求「立命」[3],只求「安居」不求「乐业」,物质丰富却精神匮乏。然而,且不说立命、乐业,退一步问,我们是否实现了安身、安居?显然没有!诚然,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的身体可以获得更好的满足,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听起来令人欢欣鼓舞,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的疾病不断出现,人们在工作上的过劳以及内心的普遍迷失,导致许多社会悲剧。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既不能安居、安身,也不能乐业、立命。王岳川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病症:「我们的身体住进了高楼大厦,我们的灵魂却在户外淋雨。」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已经正式从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这就是这个时代,人类所共同遭遇的「无家[4]可归」的困境! 茶道之用? 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中外思想家都曾进行过构想。《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老子有「小国寡民」,苏格拉底有「理想国」,孔子有「大同之世」[5],马克思有「共产主义」[6]。 如何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陆羽的方法是茶道。茶之妙用的第三个层次便是推行茶道,饶益众生,助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此即佛家大乘的心量,乃自觉觉他[7]、度己度人。弘益大学堂所倡导的「以行茶行礼法,以茶会美社会」就在这个层次上。茶道之用,而何者为「用」?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8]故「用」强调的是「无用之用」[9]。茶道不是教人泡茶的道理,不是增加知识;而是导人开悟的法门,减少知识,复归于朴[10]。图片来源:网络(上图为《道德经》图片)「无家可归」皆是因「心」之迷失所致。可惜的是「一个人,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所以孟子说:「修行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丧失的心而已啊!」[11]万物之理皆涵藏于内心,并不需要向外去找。王阳明「龙场悟道」[12],一日半夜,他忽然有了顿悟,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孟子为何说修行的道路就是把「心」找回来?意思是「心」之前是丧失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因素共同形成个人的意识和观念,而这意识和观念中就包含着大量固化与偏狭的认知,导致「心」处于丧失(或被遮蔽)的状态。茶有益于「社会健康」正体现在通过茶道帮助他人找回丧失的「心」,走上人生正道与幸福之道。而茶「至寒」之性,正合于人「至善」之性,且喝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都令茶道的推广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愈加重要和恰当其时。从蒙昧而引之归于人生正道,此即「蒙以养正」[13],便是茶道之用。 图片来源:网络(上图为《易经》图片)参考文献:[1]在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中,「圣唐灭胡明年铸」这一句被篡改为「圣唐年号某年铸」,大概是因为乾隆皇帝忌讳「灭胡」这样的字眼。[2]「异化」即「异己的」,来自「enta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或外在的」,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指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他的「他物」相分离,以致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人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孟子·尽心上》:「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4]这里的「家」指「心灵家园」。[5]《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此即为「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为自觉觉他的意思。不但自己成就,更要成就一切众生,故名「觉有情」。[8]语出《道德经·第十一章》。[9]《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0]《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11]《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2]《阳明先生年谱》: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3]《易经·彖传·蒙》:蒙以养正,圣功也。本期作者: ★李乐骏 | 副教授,茶文化学者,弘益大学堂校长。★肖可 | 弘益大学堂研究员。•排版编辑✎ 浅语陌兮•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及网络。
茶和睡觉的关系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有些事情,亲身去探索之后才会发现妙不可言。“晚上少喝点茶,会增加肾的工作量。”“少喝点茶,晚上该睡不着觉了。”“夏天喝热茶解暑?你在开玩笑嘛?”这些话听过或者看过很多次了,真的是这样吗?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是真的会有不同的感觉。我喜爱在晚上的时候喝一些茶,每到这时就会听到“这么晚还喝茶,你晚上不想睡觉啦?你的肾还要不要了?喝也要少喝点。”我知道这是在关心我,网上或者书上有过相关的描述,例如“喝茶会提神,会让人兴奋,晚上不宜喝茶”等等,但是我在喝茶的时候,尤其在喝到好喝的茶的时候是会犯困的,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我知道,这话可能有点不太真实,因为好多很权威的书上记录的都是“喝茶会提神”,但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无论解释过多少次都没有用,哈哈哈,也是有点无奈。在炎炎夏日,身边朋友们的解暑方式,一般都是开空调或者吃冷饮,我会在没有空调与电风扇的房间里,泡上一壶热茶,一点一点的品饮,茶味渐渐淡去,我也会渐渐感到凉爽,一点都不会觉得热了。每次与朋友们分享这种解暑方式时,大家都会以一种“你在开玩笑”的眼神看着我,我也就不会再继续说下去了。前段时间,我在书上找到了相关的解释“饮茶能消暑降温。有关实验表明,饮茶9分钟后人的皮肤温度下降1~2℃,15分钟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为了研究热茶解暑的原因,曾经有人在盛夏最热的时候,分成两组进行实验。请一组人喝冰镇冷饮,请另一组人喝热茶。用红外温度记录器,对两组人皮肤的温度进行了测定。开始时,两组人的体温没有差别。10分钟后,喝热茶的那一组的皮肤温度降低1~2℃,喝冷饮的一组人的皮肤温度没有下降。可见,喝热茶比冷饮更能消暑降温。喝热茶比喝冷饮更能加速胃壁收缩,促进胃的幽门启开,使水及茶汤中有效成分很快地进入小肠而被吸收。这不仅满足了人口渴时对水的需要,而且还能使茶清热消暑的有效成分起作用较快。喝热茶能够促进汗腺的分泌,加快水分从皮肤上的毛孔渗出并挥发掉。每蒸发1克水带走人体1837千焦的热量。蒸发的汗越多带走的热量就越多。”所以说书上有些内容让我很无奈,有些内容却让我赞同的不能更赞同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可能是我看了却又没完全看,就是书看得少的问题。在习茶的路上,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与资料我也逐渐解开了谜团。“晚上喝茶会失眠”是对的。但我自己的感觉,也并没有错。“《康健》杂志报道,如果摄取过量,例如突然喝进250毫克咖啡因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失眠、心悸等不适症状。250毫克咖啡因是多少量?如果以1杯咖啡含有100—160毫克咖啡因计算,250毫克咖啡因约等于1.5—2.5杯咖啡。以红茶咖啡因含量25—110毫克计算,约等于2.5—10杯红茶。短时间内喝2杯咖啡或10杯红茶,才会造成失眠吧?”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晚上一般只喝3—4品茗杯的茶,所以才不会失眠吧。之后又找了些资料看到了王岳飞教授的话“生物碱或者说咖啡碱可能会影响某些人的睡眠,但其实,茶氨酸会让睡眠更好,安神镇静。茶叶很神奇,其中有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睡眠,但另一部分会让你睡得更好。所以可以说,短期喝茶可能会影响你的睡眠,但是长期喝茶一定会让大家睡得更好。哪怕是对咖啡碱敏感的人,早晨的时候多喝一些高山茶、安吉白茶等茶氨酸含量较高的茶,会让睡眠质量更好。”之前有位姐姐曾经对我说“不管遇到什么,如果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就多看看书吧,书中可能会有你想要的答案。”现在想来,当时不能理解的话,现在好像有点懂了。看书就是学习的过程,遇到的难题,即使现在在书中找不到答案,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就会突然豁然开朗。记得在看到这些解开我疑惑的文献时,那种奇妙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余味。对于看书这件事,我想我会一直看下去,通过看书不断解惑、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1]李沛主编:《健康饮茶》,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年,2月。[2]方鹏程:《爱茶》,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10月。[3]周重林,陈海标主编 :《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15年,11月。[4]张仲源,牛林敬编著 :《茶疗特效养生》,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15年,2月。[5]陆恒主编 :《失眠症病人最关心的360个问题》,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年,4月。★本期作者:月融星河 · 满船清梦压星河•排版编辑✎浅语陌兮•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图库。
咨询热线:
13759546725
证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