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花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香学院
近期课程
课程回顾
茶书房
弘益手造
弘益茶道美学
找到我们
校长的话
学堂名师
学校简介
弘益微店
近期课程
「中华和香师」(初阶)课程
中华花艺 | 资深教授带你学习
宋代点茶道课程
茶道美学师精修课
普洱茶冲泡技艺专修课
2024年2月中华传统插花
《普洱茶职业评鉴师高阶专修课程》重磅招生
茶之花——茶席、茶馆、茶空间的插花艺术
风尚点茶技法视频教学课程
普洱茶冲泡技艺视频教学课
学堂名师
李乐骏:弘益大学堂专家导师
蔡新: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虞富莲: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王玉凤:弘益大学堂花学院课程导师
尚高德:弘益大学堂导师
罗琼仙: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何青元: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李家华: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
郝宗蕾:弘益大学堂导师
贾程捷:弘益大学堂导师
课程回顾
同修记 | 蔡颖:学香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花美人丨未来的目标有很多,但她的目标绝不是赚一个亿
我善侍茶 | 不断学习让茶路更加自信
妈妈说,学茶是她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茶,医治自己的最好的药
学茶学什么?来世界茶源找到答案
正规学校,品质课程
学茶变得年轻化
是什么让你把修行放嘴边
年轻人都选择了茶
校长的话
弘益办学的三大目标 | 校长周记2017年习主席给杭州茶博会发来一封贺电.....
李乐骏 | 弘益大学堂校长
>>查看更多<<
茶书房
查看更多
《中国古茶树》 虞富莲著
一本古茶树必备工具书、古茶树资源信息库,书中详细论证茶树的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茶树的演化传播和分类、古茶树的分布和遗传性、多样性特征性。作者亲身走访野生茶树居群和古茶山,实地采集数据记录研究,是古茶树专业邻域的优质力作。
《泡茶之美与艺》蔡荣章著
内容介绍:本书是一本较为全面阐述茶文化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图书。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泡茶、奉茶、喝茶与艺术美、技术美相融合的过程,通过茶之技以制茶、泡茶、奉茶、喝茶为载体,具体描述这些项目的动作与方法,茶之美与绘画音乐文学有同样的规律,茶之美最后指向“茶汤”,茶之艺是指茶的艺术性的感受。本书用文字内容将品茶、茶汤、茶艺与艺术美学相结合,把茶融入生活,用品与尝感知泡茶奉茶喝茶的美,把茶融入艺术,把泡茶、奉茶、喝茶、茶艺的美学内涵与艺术实现融合。 作者介绍: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所所长、台北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天福茶博物院顾问、中国茶叶学会第九及十届理事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我茶会创始人。也被誉为现代茶道思想大家、著名茶道艺术大师、华人世界久负盛名的茶文化研究专家。 目录:自序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001第一章 茶道美学的含义005第二章 茶道艺术的实践029第三章 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057第四章 茶汤作品的欣赏075第五章 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099第六章 美妙的献祭121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145作者简介149
《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 李明著(签名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李明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茶文化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已出版“民国茶事”系列作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林徽因的下午茶》,另参与编撰图书三部。
《茶人养成》 一本善意美好的茶书 李乐骏主编
弘益微店
查看更多
龙团 熟茶 500克/盒 2010年
凤饼 生茶 500克/盒 2010年
云南贡饼 (生茶200克/熟茶200克)共400克 2010...
云南贡饼套装重量:200克一片年份:2010年产区:勐海 选料:原料精选三年陈勐海茶厂布朗山与巴达山自有万亩基地有机茶园,茶品淳化时间已历12年。由勐海茶厂国家非遗制作技艺完美呈现,经普洱茶一代巨匠,冯炎培大师亲自领衔拼配监制。 茶品特点:高雅大气的独立礼盒,分为春夏秋冬,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寓意饮茶应随四季变化而变化。一代佛教大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咏茶诗歌,特别授权用于包装之上,佛缘殊胜。
龙藏厚韵 熟茶 1000克 2010年
龙藏厚韵(熟茶)规格重量:1000克年份:2010年产区:勐海 选料:布朗山万亩有机茶园大叶种乔木茶青,茶青经过三年陈化。口感:陈香显著,入口醇厚、顺滑、回甘; 此茶以特有的外紧内松工艺精制而成,此工艺能使砖茶在后期陈化中具备极高的提升空间;黄色调礼盒套装,是送礼和收藏的极佳选择。 拼配配方精妙,由普洱茶工艺大师,下关茶厂厂长冯炎培大师任职勐海茶厂技术顾问期间,结合云南两大传奇大厂工艺积淀,研发而成。对标普洱熟茶巅峰:90年代高枕无忧砖茶。
精品文章
查看更多
茶美育,帮你摘到幸福的彼岸花
美学大师蒋勋说:"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只有 ‘美’ 才会让它不防御,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 当年蔡元培说要用美育代替宗教。美的意义,甚至可以和宗教相提并论,用美的艺术来教育,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育。是时候,用茶美育,温柔的打开每个人厚厚的外壳了。茶美学,自古就有,只是尚未正式立名,在茶道繁盛的时候并不需要刻意立名,强调什么,就缺什么。但现在反而要强调了。中国人是取类比象的思维,美,是茶道艺术的一种象,他背后的神,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艺术最终完成了美,美最终征服了刚强众生。 茶之美,让人重新发现生活之美,中国文化之美。一茶一花一世界,只生欢喜不生愁。如蒋勋所说:“摘那个下雨以前的嫩芽,然后用100度的沸水,释放出来那一片茶叶在阳光雨水土壤里面所得到的最美的嗅觉跟味觉,所以在品茶的时候,它就绝不是口渴的时候一口喝下去,而是品,这个时候我们叫做品茶。因为它有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好像在品味自己生命里面一个非常美好的记忆。 东方的品茶,是在讲品味的,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在日常生活里,可能随时要做的美的功课,可以从喝茶,从食物当中,慢慢的为自己培养这种敏锐的感觉。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茶,是我美的日课。一壶茶,一支花,把生活变成诗。花,明知道枯萎,还要努力绽放。茶,终成灰烬,还要努力成全。 我也曾是匆忙赶路的人,那段日子,仿佛未曾真实的活过,回忆过去,只剩急促的呼吸和心跳。终于有一天病倒了,后来学会放弃用大杯子喝茶,用小杯子品茶,才活出生活的滋味来。生活有了滋味,心中才能充满美好和快乐。有朋友取笑我们一群人用小杯子喝一下午茶时,一位茶友说:“但凡能坐下来用小杯子喝茶的人,他都不是很渴。” 因为我们这群人,对名与利已不再饥渴,所以不需要用力过猛在所谓的成功上。想起周国平在《安静》一书中说到: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当人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幸福之花,便唾手可得。 一个人有多少水平,修到哪个层次,在茶中就可以看到多少美。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 我只对美低头。”他可以对统治者丰臣秀吉不低头,甚至因此剖腹自杀。美,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在日本,茶道美学是所有艺术金字塔的塔尖,是美学的巅峰,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对不美则死的日本人而言,美可以征服一切。 最高级的美,难以用语言传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之美,你懂了就醉了。在茶中,人渐渐学会自己和自己玩,先要找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然后忘记你自己,你即是你,你又不执著于是你,你体会到大美,你又不执著于大美,然后,你就得道了。
宋人香事 | 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华夏名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造极于赵宋之时。”宋时的经济、科技、文化均属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香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 闲坐无事,烧香赋诗,已然成为宋人普遍的生活方式。 | 尚 香 风 气 | 在宋代,氤氲的香氛是人们开展一天生活的必要。没了它就好像生命失去了灵魂,身体如同行尸走肉般游走。 香的韵调,微妙中给宋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灵魂。 皇 室 用 香 赵宋皇室用香数量可谓惊人「惊人」。 在宋代皇室各种礼仪中,无不以焚香为尚。其中祭祀用香最为频繁。常祀、祠祀以及一般祭拜祈求消灾除祸之祷告等,在祭祀各方神圣时,还要定制特别对应的用香。《宋史·礼志》中记载: “凡常祀,天地宗庙,皆内降封香,仍制漆匮,付光禄、司农寺;每祠祭,命判寺官缄凡祈告,亦内出香,遂为定制。” 祭祀各种繁复的仪式中,焚烧的香料数量也十分庞大。《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庆历年间京师夏旱无雨,真宗亲自祷雨,一次就焚烧生龙脑香十七斤。 香在宋代宫廷亦作为赏赐之物,不论是册封皇后、节日庆典,还是赏封功臣、君臣欢宴,皇帝都赐香以示恩宠。每逢佳节时日,常赐后妃及内侍香囊等物。 在皇帝后妃的生活中,更是处处都离不得香。宫烛中加入了香料,皇室专用的北苑贡茶中亦是茶中加香,欲助其香。后妃权臣皆以配置个人特色合香为风尚。民间流传有许多以皇室命名的香方,其中宋徽宗最是好异香。 权 贵 用 香 香药虽然很是珍贵,但在富贵官宦之家烧香之法颇有气魄,数量之多更是不计成本。在《鸡肋编》中就记载蔡京烧香: “京渝女童使焚香,久之不至,坐客皆窃怪之,已而报云香满,蔡使卷帘,则见香气自它室而出,霭若云雾,濛濛满坐,几不相睹,而无烟火之烈。既归,衣冠芳馥,数日不歇。计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侈大抵如此。” 宋代官宦富贵之家就这样一焚千金,用奢靡的药香来彰显其身份地位。想象这个画面,女童在室内焚香攒足了香气,卷帘而开,香氛扑面而来,大厅内顷刻间云雾缭绕,仿若置身仙境,如此气势磅礴的焚香之法,宾客回去之后,衣冠上的香氛数日也不曾散去。 文 人 用 香 相比起权贵用香的奢靡,文人用香更多的则是以香味调心养性,追求的是山林气息和清致生活,最重清雅。 所用合香原料不见得有多贵重,都是些日常常见的廉价之物。南宋陈郁就曾论文人焚香,清雅最是重要。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茅山黄连等寻常物件所合成的「山林寒士四合香」,最妙之处就在于得自然果香清韵,胜过了沉香、檀香、龙脑、麝香所合成的四合香,更富有自然清新之韵。 宋代文人对香的爱,已经深入骨髓,不论是观画写诗,静坐冥想,还是故友来访案上总是焚有一炉香。文人之间的往来亦是以香相赠。宋代文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香诗文。 苏轼的《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苏洵的《香》:“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都给我们展示了,在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与香的密不可分。 大 众 用 香 在无处不用香的宋人生活里,并非用的都只是高档香品,相对的也有中低档的香品,以满足市井平民的用香所需。 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京繁华盛景里,在末端街坊闹市中“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店铺招牌。香铺的存在,给社会各界提供了香料的买卖。低档香料的发达,让宋人更能随心地享受品香之乐。 相应的也衍生出专门提供品香的服务。《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姬以小香炉烛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宋代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各项祭祀、焚香斋浴也都离不开香。 | 香 料 贸 易 | 宋朝人对香料的需求量大得惊人,如此大数量的香料主要依靠进口。《宋史·食货志》记载: “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 在宋代,我国的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给海上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香料作为当时最重要的进口货物之一,主要包括沉香、檀香、乳香等。北宋时,在广州、泉州、杭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口货物税收事宜,香料贸易大都通过这些地方进口。 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发掘出一艘南宋大型沉船。船舱内出土的遗物丰富,其中以香料数量最多,包括了沉香、檀香、降真香等,重达四千七百多斤。 香料贸易的往来,给宋朝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的利润。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仅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泉州和广州两地市舶司的税收就达两百万缗(一千文为一缗)。 | 香 具 | 焚香能教人平心静气,香具随着需求的发展也变得格外精巧实用。宋代流行一种两耳之鼎的仿古式小香炉。陆游晚年所写的《焚香赋》便有提到这“两耳之鼎”: “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爇明窗之宝炷,消昼漏之方永。其始也,灰厚火深,烟虽未形,而香已发闻矣。” 宋代香炉大量出现无盖炉,如筒炉、鬲式炉等。为了满足握炉品香的需求,许多小炉出现。香炉的造型也丰富多样,材质多以瓷器为主,风格多简洁,并无过分雕饰。 宋代香具可谓丰富。汉代的博山炉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使用。并有专用的香匙、香壶,香盒的形制也十分精巧。 | 香 学 大 家 | 宋代作为中国香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大量的香学名家、制香达人涌现,也给我国香学编著出产了许多专著,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香学文献。 早年北苑贡茶的监造者丁谓,就是第一位给沉香立传的人。仁宗时,被贬海南,他用他丰富的香学知识和当地实践结合,对沉香进行级别分类,提出气味品评标准,其间撰写出对中国香学发展至深的《天香传》。 《天香传》从儒家之礼、道家经典、释家典籍等方面论述用香历史、产香之地、香材优劣,并对沉香品质进行评价与品鉴,书中所提内容来自于作者的亲身走访,这一点尤为可贵,大多香谱作者都无法做到。 说到香,就不能不提到黄庭坚,宋代首屈一指的香学大师、制香大家。他对香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香的感悟发自内心,留下了许多独到的香方,如返魂梅、闻思香等。最为著名的四帖香方,称之为“黄太史四香”,即: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 黄庭坚所调香方,或清丽闲远,或韵妙可人,香气不同凡响,对香的命名更是让人回味,香韵高妙绝伦,直击人心,使人心净空明,怪不得会有“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黄庭坚还培养出了一代香学名家洪刍。洪刍的《香谱》为现存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当中对历代香史料、香品、用香方法及各种合香配方都有收录。可惜的是现今存洪氏《香谱》并非完秩。 宋代诸位大家撰写香学著作风气兴盛,留下大量可考文献,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仍有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香》、陈敬《陈氏香谱》、沈立《香谱》、颜博文《香史》等。 | 品 香 境 界 | 在宋人眼中,所谓品香并不只用鼻子去嗅香氛而已,而是从嗅觉知觉到思维观想的升华,这就是所谓的“鼻观”。 还提出了坐香时“犹疑似”的审美判断。“犹疑似”便是在似有似无之间,通过人自身的感悟,去捕捉那份属于自己的灵动香氛美感。 这与禅宗“说一物便不中”的境界十分相似。 借着有相之香,因物证心,反照自性,离一切杂念,以与觉悟解脱相照应。 香之于宋人,早已注入其灵魂,秋来冬至,常有一炉香氛相伴在侧,时间带走一切,却带不走香中的幽幽静谧时光。 何不烹茶焚香,以慰时光。 作者:兮浅 |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本期编辑✎ 兮浅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中国香学》贾天明著
因执杯中之茶,观周期之律,而能动心忍性
图片来源 | 文人空间 摄 今年有3个月的时间在减肥,合计减掉20斤,有4个月时间将跟随我20几年的寸头留长,梳成一种村头理发店叫做油头的发型。除去两件事物同时运行并完成的时间,前后用掉将近半年的时间,使整个人从外形上有所变化,从结果上看,对于我个人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也使我受益颇多: 当一个目标确定之后,是不停的强化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行动,并能够不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目标所要达成的方案,自始至终无论方案如何变化但目标始终在往前推进,从开始到目标达成,并没有更好的、更快的捷径可以去走。每一个目标都是建立在看似平淡普通的每一天的时间和空间里,是在24小时有限时间里去合理的安排,去实现这些。 图片来源 | 弘益茶道美学 摄 一开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多少是有些冒进或者举棋不定的,开始阶段为了强制达到目标,每天都为这些数据所顾及而疲惫,这是比较难熬的一段时间,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坚持阶段。只是记得在某个下雨又恰逢休息的日子,本该跑步的时间一时没了更好的安排,整个人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相反的却在思考调整计划,该如何把这个目标去完成,那一天是日程表上的第17天。 可以想见,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整个人对实现目标的路径产生了一种心理强化,是越发想要完成它,形成了一种归因性,一种习惯的力量。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不再被日程所束缚,轻松的应对每天的挑战,因为每天时间的运用中已经合理的涵盖了时间本身。这个阶段似乎是从某种心理强制转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图片来源 | 文人空间 摄 减肥和发型的养成都有相应的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必须尊重规律,不急不躁,不左不右,因为你无法使脂肪按照你的要求去下落,而要按照身体自身的承受力去调整,你无法让头发生长的速度达到你所追求的效果,因为每个人头发的生长周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天长10厘米。 尊重周期,就是尊重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实际情况就能合理的指定计划来达成目的,计划是否合理,一定是建立在了解事物自身客观规律情况下,所制定和实行的,在合理的周期做合理的事,完善合理的逻辑,在不同的周期里达成周期目标。 图片来源 | @木白-文 摄 周期是完成一组事件或现象的时间或空间间隔,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无法背离,因为一旦背离事物便无法达成,得失快慢也就失去了意义。把生活在周期里的一点感受和诸位分享,是个人的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些感受和表达本身亦是周期的一种表现,这种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具体到我每天的必修课--喝茶。 喝茶在我生活的意义之中是一种放空,是一种澄虑,后来发现这种感受也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其实喝茶本身就是周期之物,就像当季的茶叶只有在节气、温度、湿度、工艺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将产品展现给每一个爱茶之人,人为的去改变便成就不了应有的味道。泡茶的时候要等水烧开,这烧开水的时间就是周期的一种体现,温度的上升自有周期,是急不得的。即使是在冷水中泡茶,冷水与投茶本身就是周期的一种体验,无法凭空去想象,而要全神贯注侍杯中之茶。 图片来源 | Lena 的六月 摄 生活有生活的周期,工作有工作的周期,人有周期,植物有周期,喝茶有周期,烧水有周期,事物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周期,我们必须客观的了解和分析事物,不赋予任何个人的色彩。 很多事我们只看到了结果,认为是所有的起因完成了结果的发生,但是大家可以再仔细的想一想,每一个动心起念里的因,本身又是无数个周期所构成的,我们只有在正确对待和处理周期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上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个起因和结果有实现的可能。 执茶者,因执杯中之茶,观周期之规律,而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作者:洪巍丨弘益茶道撰稿人 责任编辑:离苏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微信(wechashi) 看完文章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 最下方可以留言
草木人间,茶暖如斯
《人间草木》一书中的序文如是说:“他留下的‘这碗茶’,这么多年居然还没有‘凉’,还挺‘香’,不免让人有些奇怪。我们兄妹三人都不是搞文学的,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他的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静,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磕。” 文中的他便是指汪曾祺先生,用“这碗茶”来表示汪先生的文章,想来很是合适的,他的文字读来舒心平和,不吵闹,又是有些人间气,细细想来觉着这些文字贴着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却又可以延伸到旁的更深远的地方去,种种看来说是一碗茶着实是很贴切的。 图片来源 | 空谷寻芳 摄 我素来喜欢汪曾祺先生,他的文字相较于旁人是有趣些的,尤其对吃吃喝喝写得颇为有意思,很是投我心性,毕竟我的人生宗旨便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凡使我欢喜之事我便乐此不疲,吃吃喝喝自然不能落下。汪曾祺先生这个人最讨我喜欢的便是他的“天真”脾性,汪曾祺先生被后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可是这个“士大夫”却没有过上几天士大夫无忧无虑的日子,一辈子遇到磕磕绊绊倒是不少。 说起汪曾祺先生磕磕碰碰的人生,使人不禁唏嘘,那个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对知识分子分外打击的年代,那些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后人不忍提起。与汪曾祺先生一般遭遇的知识分子,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是又凄又苦,而现实也是如此“凄惨、悲苦”,汪曾祺先生却对这些极少提及,最多也是一笔带过。相反,对于生活中的美,哪怕只是存在于犄角旮旯,他也不遗余力的挖掘和展现在他的文字里,这是他文字作品的基调,亦是人生写照。 图片来源 | 空谷寻芳 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儿子汪朗先生深受其父的影响也是一个天真人儿,给《人间草木》一书写序文说他说“不过事先说好,不算什么序,只是回忆点往事,不然太不成体统。世上哪有儿子给老子写序的?老子还叫汪曾祺。”看得我咯咯直乐,后面还有颇为有趣的便是汪朗先生说自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曾祺先生写的东西基本都能发表,然后家人便开玩笑叫汪曾祺先生“放屁香”。 汪曾祺先生有一散文《葡萄月令》,被现今许多读者评价为汪先生散文作品中的精品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汪先生遭遇十几凄惨。《葡萄月令》写的是汪先生在葡萄园劳作时的种种,可是那时的他头上还扣着“右派”的帽子,受到不公平待遇且要不断下田农作,文中却不见他的半分抱怨,而是充满了对劳动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使人平和温暖。好的文字便是这样,使人平和、欢愉,那是透出生命的东西,缓慢的、温和的,渗透于生命之中。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葡萄月令》 图片来源 | 空谷寻芳 摄 “春天看牡丹,秋天看菊花,顺带看看几十个大木盆里缓缓游动的龙睛鱼。”汪曾祺先生之所以爱好花鸟鱼虫、人间草木,又为其写了许多文字,是因为他觉着人们如果能养成一些正常的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之劣行,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 说人间草木我便觉温情,这种情愫来源很深远亦很细微,不过因为年幼时住的老屋院子种满草木,这些草木四时有景,我便是于那时养成了“任人来看四时花”的闲散舒宜的生活状态。汪先生这个人也爱草木,爱逛公园,爱钻研其中种种,一花一叶间看到的便是生命的延展和质地,所谓“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便是如此。 要想世间所有人生命的质地都是一般无二吧,不过只是暂时活着的样子,于草木鱼虫别无二致,而人却可以在这个质地之上锈上华美的锦绣,这便是所谓人生吧。于生命中所感受到便会细细密密绣于这块质地优良的锦缎之上,一席华美的长袍由此生成,再回首你看到的是繁花锦簇还是单调无物,都是由你自持。 图片来源 | 空谷寻芳 摄 汪曾祺先生文字是杯清茶,而他又还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他说他是从昆明茶馆泡出来的小说家。在《泡茶馆》中,汪曾祺还解释了泡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笼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的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 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只是穷泡,除了交流,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 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图片来源 | 空谷寻芳 摄 汪曾祺先生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日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暖。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颇有几分《小窗幽记》的感觉,即是临窗对月、四时幽赏,又是今朝欢喜、日有良辰。 “人间送小暖”多么可爱的想法,当然汪先生也是如此做的,翻阅他的文字便可低低的听到其间流淌的温情,如炉上冒着热气的一壶暖茶,冬日严寒,唯它送暖。而茶本身也如汪曾祺先生说的一样是人们需要养成的美好爱好吧,亲近自然,以茶养德,观照美好事物,贴近生活一些,顺着静默温润的茶汤慢一些生活。
咨询热线:
13759546725
证书查询